当前位置: 首页 > 档案文化 > 正文

东北鼠疫致6万人死亡 清政府如何成功控制疫情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2日 09:53 发布者: 

1910年底,中国东三省爆发鼠疫,这是第三次全球大鼠疫的顶峰。

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曾经在三年之内杀死欧洲将近一半的人口,使得人们谈“鼠”色变。现代微生物学出现之后,控制鼠疫成为科学界的一个梦想。1894年香港大鼠疫期间,法国医生亚历山大·耶尔森发现了鼠疫杆菌。1898年印度孟买又出现大鼠疫,国际专家只证明了耶尔森的发现是正确的,对控制鼠疫流行还是一筹莫展,当年死于鼠疫者50万,之后10年上千万印度人死于鼠疫。

领军抗疫的英雄人物伍连德开启了我国第一次科学防疫的先河。

1910年的中国东北,爆发了一场惨烈的鼠疫,死亡了6万人,成为全球焦点。

清政府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全力以赴,任命陆军军医学堂帮办、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海归伍连德出任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统一协调东北防疫……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现代医学开展防疫行动。

与日法学者意见不同

据《国士无双伍连德》一书记载,伍连德初到哈尔滨的时候,还不清楚流行的到底是不是鼠疫,他的首要任务就是查清原因,只有查清了原因才能采取相应的办法。

伍连德来到疫情最严重的哈尔滨傅家甸,冒险解剖病死者尸体,在显微镜下看到鼠疫杆菌。在抵达哈尔滨六天后,向北京报告:东北流行的确实是鼠疫。

这时他才发现有一位日本医学生也在寻找病原。

这位日本医学生是受有亚洲微生物第一人的北里柴三郎所派。北里在香港大鼠疫期间和耶尔森竞赛分离鼠疫杆菌,以失败告终,因此这一次格外谨慎,嘱咐一定要在老鼠身上找到鼠疫杆菌,才能确定流行的是鼠疫。这位日本人来到哈尔滨后,解剖了大量的老鼠,一直没有发现鼠疫杆菌,因此不同意伍连德的判断。

随后赶到的任教北洋医学堂的法国医生迈锡尼同意伍连德鼠疫流行的判断,但认为防疫的重点应该在灭鼠上,两人因此产生争执,进而发生防疫管理权之争,导致伍连德被迫辞职,幸亏清政府全力支持,伍连德得以继续主持东北防疫。

这场争论并不是科学防疫与非科学防疫之间的争论,而是在科学防疫的大前提下的争论。科学防疫并不是用现代医学为主导进行防疫就足够了,而是要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去防疫抗疫,不正确的方法和非科学防疫一样无效和有害。

找出病原,确定传播途径

伍连德发现病原的办法和耶尔森、北里在香港大鼠疫期间的方法是一样的,就是在病死者尸体上找到鼠疫杆菌,证明病人死于鼠疫,也就证明流行的是鼠疫。

在鼠疫流行期间,北里团队在东三省各地解剖了6万多只老鼠,并没有发现一例携带鼠疫杆菌,他在寻找的是由老鼠传播的鼠疫。如果在东北大鼠疫之前,北里是会成功的,因为老鼠在之前的鼠疫中确实扮演了传播的角色。但东北大鼠疫是一种新型的、通过呼吸道传播的肺鼠疫,不通过老鼠传播。北里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先假设了传播途径,然后再去证实。

而伍连德则从微生物学临床实践出发,先从病人入手,找出病原之后再确定传播途径,发现这场鼠疫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的,因此能够破除成规,采取正确的防疫措施。

迈锡尼的错误在于墨守成规,因为在孟买大鼠疫和唐山鼠疫中都是靠灭鼠来达到控制鼠疫的目的的,他不相信鼠疫能够通过密切接触和呼吸道传播,也因此染上鼠疫而殉职。

伍连德在东北大鼠疫病原学调查上所体现出的科学思想和正确方法,为有效控制鼠疫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第一次隔离措施

确定病原和传播途径后,伍连德采取的防疫措施就是被后世效仿的隔离法。

用隔离预防传染病并非伍连德所创,在黑死病流行时就采用了隔离手段。东北大鼠疫发生的几年前,旧金山鼠疫期间,有关当局认为鼠疫是中国移民带来的,于是将全城的中国人隔离起来,但还是无法控制鼠疫流行,后来才发现是老鼠传播的。

伍连德在东北大鼠疫时采取的隔离法是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将病人和疫区隔离起来,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流行的大规模尝试。

伍连德采取的隔离法分两部分:一是将鼠疫病人、疑似病人及密切接触者隔离起来;二是将流行中心哈尔滨傅家甸和外界隔断。这样不仅隔离了病人,同时将潜在的病人也隔离起来。

各级政府对于这个隔离方案没有异议,为了保证鼠疫不扩散,是可以用牺牲傅家甸两万多人为代价的,伍连德完全可以下令彻底封锁傅家甸,任其自生自灭,也算是用较小的代价换取控制鼠疫的成功。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把防疫委员会总部也设在傅家甸,与疫区人民同生死共患难,并由官府提供所有的费用,负责该区两万多居民的生活。

半日之间,傅家甸两万多居民与外界完全隔绝,哈尔滨的俄国人居住区和东北其他疫区也相继效仿。为了消灭鼠疫的感染源,伍连德力主焚烧鼠疫病死者尸体,此举有违入土为安的传统,引起了不小的风波,清政府为了大局,下特旨予以批准,此举导致整个北中国掀起了一场用现代科学来抗击鼠疫的运动。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躲避鼠疫

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开始形成了组建卫生防疫组织的共识。成立中央卫生会,开始组建全国性防疫组织,各地的防疫机构相继建立,各种防疫规范也相继出炉。由于政府重视,态度开明,民间舆论界受到鼓励,大力进行防疫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倡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躲避鼠疫。各报开辟专栏或连续刊载预防鼠疫的相关知识,号召改良传统不良生活习惯,甚至从国家民族存亡的整体高度来看待卫生问题,开始在社会上树立科学的卫生观念。

社会团体积极配合清政府的防疫措施,也相应地成立了各种民间防疫机构。民间积极筹措防疫款项,帮助政府共渡防疫难关。在这场和鼠疫的战争中,人们的公共意识空前增强,科学开始深入人心。

隔离开始后,各地严格坚持下去,结果在百日之内,鼠疫绝迹。东北大鼠疫死亡6万多人,只是之前印度鼠疫流行时一个礼拜的死亡人数。

科学的胜利

在鼠疫流行中和流行结束后,伍连德对这次鼠疫进行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不仅将鼠疫的传播途径搞得相当清楚,而且找到了最初的病例。这场鼠疫大流行的源头被精确地定位在俄国大乌拉站的一间华人工棚里,使得东北大鼠疫不像其他鼠疫大流行那样有很多疑问,甚至连是不是鼠疫都争吵不休。

伍连德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认定鼠疫还会再次出现,于是坚守哈尔滨,苦心经营鼠疫防疫,1920年,鼠疫果然卷土重来,由于准备充分,得以在鼠疫早期进行防疫,第二次鼠疫流行很快被控制住了,至此第三次全球大鼠疫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流行。

在东北第一次和第二次鼠疫流行中,伍连德先生用科学为武器,秉持科学理念,不仅以科学的方法全力防疫,而且和各种迷信及不科学的旧习俗进行坚决的斗争,在防疫措施上毫不妥协和让步,使得东三省大鼠疫的防疫史成为一部科学的历史。

(历史处柯俊波、李万彦摘自《人民政协报》2013年05月23日第5版,作者:王哲,原标题:1910年扑灭东北鼠疫纪事)

首页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