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档案馆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为依托,历时十余载精心编撰的《铁证如山》系列丛书近日全部出版完毕。丛书共29卷,以3000万东北军民十四载屈辱历史、十四载浴血抗战的集体记忆为经纬,以无可辩驳的、真实可靠的、日军自身形成的历史档案对日本侵华罪行进行了深刻揭露。
档案之维
构建微观史学的立体图景
该丛书主要来源于日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的两类报告,即“思想对策报告”和“邮政检阅报告”。“思想对策”,是关东宪兵队实施政治镇压和思想控制的基本手段,主要目的是打击政治及思想领域的抗日反日势力,消灭抗日力量,以巩固日本的殖民统治。“邮政检阅”,是关东宪兵队出于“思想对策”“防谍”“治安肃正”等目的,对东北沦陷区内军民的往来通信——电报、信件、电话等进行严格检查。
上述两类报告的编辑出版,聚焦日本侵华战争亲历者、受害者的真实生活状态、真实感受——在这里,读者能看到“经济统制”下窘迫的东北民众、“差别待遇”下愤懑的东北民众、“强制动员”下无助的东北民众、“强征劳工政策”下悲惨的东北民众、“移民侵略政策”下流离失所的东北民众。这些散落在历史褶皱中的碎片,一点点拼接出伪满社会的立体图景。
证言之重
重塑民族记忆的时空坐标
两类报告是侵华日军用档案记录的日本侵略行径,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其获取资料的范围很广泛,既有战争的加害方,也有受害方,还有见证日本侵华过程的第三方,真实地记录了日本自九一八事变起,以中国东北为基地,南进北犯过程中制造的无数烧杀淫掠的惨案和事件,是日本军国主义及其殖民统治罪行的铁证。
“邮政检阅报告”专辑涵盖8个方面内容。包括反映日军在中国烧杀淫掠暴行的档案、反映日军实施战略轰炸罪证的档案、反映日军密谋利用白俄侵略远东罪证的档案、反映日军修筑秘密军事工程奴役劳工罪证的档案、反映日军进行化学战细菌战反人类罪证的档案、反映日本军人厌战史实的档案、反映日本移民侵略罪证的档案等。
“思想对策报告”专辑则真实记载了日本关东宪兵队综合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力量铲除抗日、反日势力,借肃清“有害思想”之名,行军事镇压与殖民统治之实,给东北沦陷区的抗日人士和民众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给东北沦陷区的社会、经济、民生等带来了无可弥补的灾祸。正如被日本关东宪兵队没收处理的阿根廷《E巴鲁特斯》杂志评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时所写:“日本人使中国人民陷入生灵涂炭的痛苦之中。”这些穿越时空的无声证言,构成了不容篡改的历史判决书。
镜鉴之思
架设通向未来的精神桥梁
丛书内容涵盖日军强征“慰安妇”、向731部队“特别移送”人员、残酷奴役劳工、对中国军民实施暴行、对中国东北地区实施移民侵略等,辑录数万封被非法处置的信件。在这里,弱小民族被奴役、被压迫得到具象化。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压迫中崛起。关东宪兵队自实施“思想对策”之日起,便不断调整重点目标。到1936年便将重点目标确定为“镇压在满共产党”,在报告中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使用最多的描述是“顽固地开展活动”。从档案记载来看,由于日伪当局不间断的“讨伐”及肃正工作,东北抗日联军所处的斗争环境极为恶劣,粮食物资及武器供应无法得到保证,其根据地多被破坏,却仍能“顽固”地坚持抗日,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将士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保家卫国的决心。也正是如此“顽固”,我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套丛书不仅是民族苦难的备忘录,更是文明对话的数据库——它告诉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让和平的基因在真相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付梓的29卷丛书也译制成多国文字,促进海外交流,这将对国际社会正确理解认知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产生重要影响。其价值早已超越学术范畴,是一曲用档案谱写的英雄赞歌、一部用证据锻造的和平宣言、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丰碑。
稿件来源:中国档案报公众号(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4月28日 总第4281期 第四版)
作 者:档案史料编研处 吕春月
初 审:孙佳宁
复 审:吕春月
终 审:王 放